胰腺和肠浆液造酶含量
【流行病学】 流行性腮腺囊肿为世界各地常见的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温带地区以春、冬季最多,夏季较少,但也可发生流行在热带无季节性差异呈流行或散发在儿童集体机构、部队以及卫生条件不良的拥挤人群中易造成暴发流行国外文献中曾提及在普遍使用疫苗前本病每隔7~8年有周期大流行的倾向,显然是易感人群累积的后果,在不断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如有计划地开展对易感人群的预防免疫,这种周期性流行情况即可防止美国1967年12月开始逐步扩大腮腺囊肿疫苗预防工作以来发病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980年规定除有禁忌症,否则所有易感小儿、少年、成人都需免疫预防但美国1986、1987流腮年发率与前5年平均发病率相比增加了3倍,1989年又规定4~6岁小儿加强免疫但近十年多来我国流腮持续稳定上升 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传染病门诊1982年1月至1993年12月十二年期间的流肋病例共计38,517例,其中因病重(如体温高,热程长等)或并发症住院者1763例该资料并发现流行高峰持续1~3年后有一年的低谷,而后迅速进入下一个更高的高峰期的规律12年中共有3次本病全年发病,4~7月为流行高峰 【病原学】 腮腺囊肿病毒(paramyxovirusparotitis)与副流感、新城、麻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毒同属于副粘液病毒,系核糖核酸(rna)型,1934年自患者唾液中分离得,并成功地感染猴及“志愿者”病毒直径约为85~300nm,平均140nm对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均甚敏感,1%来苏、乙醇、0.2%福马林等可于2~5min内将其灭活,暴露于紫外线下迅速死亡,在4℃时其活力可保持2个月,37℃时可保存24h,加热至55~60℃时经10~20分钟即失去活力-65℃可存活数月至数年该病毒只有人类中发现,但可在猴、鸡胚羊膜和各种人和猴的组织培养中增殖猴对本病最易感该病毒只有一种血清型 腮腺囊肿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protein)具有可溶性抗原(s抗原),其外层表面含有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和一种血凝素糖蛋白(hemagglutininglycoprotein)具有病毒抗原(v抗原)s抗原和v抗原各有其相应的抗体s抗体于起病后第7d即出现,并于二周内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可保持6~12个月,可用补体结合方法测得,s抗体无保护性v抗体出现较晚,起病2~3周时才能测得,1~2周后达高峰,但存在时间长久,可用补体结合,血凝抵制和中和抗体法检测,是检测免疫反应的最好指标,v抗体有保护作用感染腮腺囊肿病毒后无论发病与否都能产生免疫反应,再次感染发病者很少见 于病程早期,可自唾液、血液、脑脊液、尿或甲状腺等分离出腮腺囊肿病毒本病毒很少变异,各毒株间的抗原性均甚接近 【发病机理】 多认为该病毒首先侵入口腔粘膜和鼻粘膜,在上皮组织中大量增殖后进入血循环(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血流累及腮腺及一些组织,并在其中增殖再次进入血循环(第二次病毒血症),并侵犯上次未受波及的一些脏器病程早期时,从口腔、呼吸道分泌物、血、尿、乳汁、脑脊液及其他组织中,可分离到腮腺囊肿病毒有人分别人胎盘和胎儿体内分离出本病毒根据本病患者在病程中可始终无腮腺肿胀,而脑膜脑炎、睾丸炎等可出现于腮腺肿胀之前等事实,也证明腮腺囊肿病毒首先侵入口鼻粘膜经血流累及各种器官组织的观点也有人认为病毒对腮腺有特殊亲和性,因此入口腔后即经腮腺导管而侵入腮腺,在腺体内增殖后再进入血循环,形成病毒血症累及其他组织 各种腺组织如睾丸、卵巢、胰腺、肠浆液造酶腺、胸腺、甲状腺等均有受侵的机会,脑、脑膜、肝及心肌也常被累及,因此流行性腮腺囊肿的临床表现变化多端脑膜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后果,自脑脊液中可能分离出病原体 腮腺的非化脓性炎症为本病的主要病变,腺体呈肿胀发红,有渗出物,出血性病灶和白细胞浸润腮腺导管有卡他性炎症,导管周围及腺体间质中有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及淋巴细胞浸润,管内充塞破碎细胞残余及少量中性粒细胞腺上皮水肿、坏死、腺泡间血管有充血现象腮腺思周显著水肿,附近淋巴结充血肿胀唾液成分的改变不多,但分泌量则较正常减少 由于腮腺导管的部分阻塞,使唾液的排出受到阻碍,故摄食酸性饮食时可因唾液分泌增加、唾液潴留而感胀痛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经淋巴系统而进入血循环,导致血中淀粉酶增高,并从尿中排出本病病毒易侵犯成熟的睾丸,幼年患者很少发生睾丸炎睾丸曲精管的上皮显著充血,有出血斑点及淋巴细胞浸润,在间质中出现水肿及浆液纤维蛋白性渗出物胰腺呈充血、水肿,胰岛有轻度退化及脂肪性坏死 更多相关资料请点击——放心医苑腮腺囊肿专题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ymu.com/zzyfl/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