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即可轻松成为岛民哦 01 哈喽,大家好,我是您身边的保险经纪人火火。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一般文章的标题我都要想三小时以上! 不为别的,就为吸引大家目光,促使大脑额叶发出指令,刺激神经元发出“可爱的小手快点一点”的信号~ 既然我是一卖保险的,那就是做销售,经营就是第一步 (客户看不到我,怎么能pick到专业的我?如果看不见我,既是客户的损失,也是我的损失,那岂不是双输的局面?) 所以第一步就要做到最专业。 然而,本周这个标题略显朴素。 有些话题要靠标题吸引目光,但重疾险这个最复杂的险种话题本身就有王者光环,自带流量。 所以这周的标题平淡无奇,但很重要。 标题越短,事情越大。 {怎么买重疾险?} 全文有点长(包含避坑小彩蛋)不过建议大家看完,看完后说不定更爱我一点~ 02 我们先远距离观察下讨论对象重疾险,如图下面这位八爪鱼就是重疾险产品的大致分类: 本期适用人群: ——想给自己或家人配置重疾险,但是无从下手,网上信息太多,鱼龙混杂又不知道该听哪家; ——重疾产品众多,各家保险公司们赛着比美秀肌肉,到底那款才适合我? ——保险条款太复杂,简直看天书,看不下去又怕被坑,买保险太难了… 以上问题我全部遇到过。 在毕业时想到自己要去做社畜了,身体一定会走下坡路,又想到我爸妈就我一个娃,我如果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咋办呢,肯定砸锅卖铁也要给我治,医院折腾,得赶紧给自己买上重疾险。 在我买重疾险的时候,并不知道有保险经纪人的存在。 只能撸起袖管自己整理了当时市面上比较热的几款产品,做成Excel表格,横向对比之后确定适合自己的三款产品,挨个打电话给保险公司客服,确定他们的权益是不是真的和网上帖子写的一样。 让客服把保单合同发给我,整个看完了我才最终选择了一款。 过程又繁琐又辛苦,占用了大量做精致的猪猪女孩时间。(羡慕你们,有专业的保险经纪人在身边) 现在就当自己穿越回了那个青涩懵懂的年代,为当时那个满头问号的居居女孩解答以下问题: 保额买多少? 消费型还是储蓄型? 保险期间怎么选? 保终身还是保定期? 选单次赔付还是多次赔付? 轻症、中症权益要不要? 重疾种类越多越好? 分组赔付还是不分组赔付? 得了病就能赔? 让我们逐一看看这些莎士比亚式的难题“tobeornottobe” 保额买多少 即生了病,想让重疾险这位土豪朋友给多少钱。 在上篇文章(当我们谈论重疾险时,在谈论什么?)里已经跟大家聊过,重疾险是用来补偿由于疾病造成的收入损失,所以保额是头等大事。 产品形态是给付型,你生病,我打钱,不管是用来治病还是补贴家用,或者环游世界都是你说了算。 重大疾病发生之后通常3-5年内没办法继续工作,因此保额一般与3-5倍的年收入相当。当时刚毕业的我收入不高,一年收入10万,但预期自己收入会不断提高,趁着年轻选择了50万的保额。 如果是高收入土豪金选手,在计算器输入年收入,再乘以5一看,吓得保险公司连忙摆手,“不不,不卖这么高的”,那就按照3-5年的生活开支计算保额。 (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人收入记得门清,支出是答不上来的哈哈) 通常来讲,30万是低配版,50万是均衡性能款,万高配版。 不要攀比,不要妄自菲薄,选适合自己的。 消费型OR储蓄型? 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身故责任,通俗点说,人没了赔不赔。 对于储蓄型重疾险,如果被保险人小明一辈子都没有得过任何重大疾病,却身故了,那每年交的大几千的保费岂不打水漂? 如果小明买的是储蓄型重疾险,还是会赔付保额给保单受益人,所以保单的保额,或以疾病补偿的形式,或以身故补偿的形式回到身边。 自古英雄谁无dead,所以无论如何保额是一定能拿到的,不是小明拿,就是小明老婆孩子拿,从而得名储蓄型重疾险。 如果小明买的是消费型重疾险,在保险期间内,没有发生任何重大疾病就身故了,那就没办法赔付了。 不具有身故责任的消费重疾险保费会略低。 消费型和储蓄型各司其职,大家各取所需~ 有的客户在意,如果没有得病,人直接走了也能得到补偿,保费没有白交还能留给家人。 有的客户希望只要保障重大疾病对生活造成的困扰 通常储蓄型重疾险的身故责任和重大疾病是共享保额,即发生过重大疾病之后,再身故就无法再获得赔付。 因此一般来说身故责任对保费的影响有限,如果落实到具体产品,身故责任占用保费过多,可以去掉身故责任,那么这种情况一定要搭配定期寿险。 多数线下重疾产品通常默认包含身故责任,如果预算特别有限,可以先考虑消费型重疾险。 (这里不讨论返还型重疾险,暂时没有看到有讨论资格的返还型选手) 缴费期间怎么选 缴费期间一般是20/30年,推荐选择最长缴费时间。 市面上重疾险产品几乎都包含豁免功能,缴费期间越长,保费豁免概率越大。 (豁免:如果在缴费期间内发生理赔,后面的保费都免交且合同继续有效。这就相当于理赔金额隐形扩大了) 缴费期间越长,年缴费金额越低,杠杆作用越强。 保终身OR保定期 优先选择保终身。基于以下原因: a).年纪越大罹患重疾的概率越高,买其他保险产品的难度也越大,能在年轻时趁价低入手终身保障,上车机会当然不要错过。 b).选择保定期到70岁,万一71岁的时候恰好得了重病,这种心情想想就很绝望啊,还是干脆一步到位。 c).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和增长,既然缴纳的保费固定,那当然活的越久能占保险公司的便宜越多嘛。 因为保障期间不断延长了。保单的现金价值(退保时能拿到的钱)同样也越大啦~ 到年一年,预期寿命就提高0.3岁。 一想到自己可以活到多岁,就慌的一批... 得好好算算需要多少钱才能做一个岁的快乐老太婆。 等等,这里出现了新的问题。 现在保额看起来挺高,等活到90岁,岁了就不值钱了吧? 首先,我们需要摆正心态,保险是为了防范风险,谁能保证风险刚好在90岁才发生呢? 就像你无法预测天气,无法预测女朋友什么时候话里有话... 更别说有很多理赔是发生在保单的前几年,通货膨胀对其完全没有任何影响呢。 再说了,我国过去三十年经济增长速度已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让通货膨胀率高企,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未来像过去这么高的通胀率不可能持续出现。 (-通货膨胀率) 这里要重申下 保险配置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伴随着人的不同阶段,不同经济状况而变化。 小明从出生,到成为单身狗,到小明结婚,再到小明当爸爸了,小明不会从头到尾只抱着一份少儿重疾险度日吧,你把小明当什么了。 所以90岁的小明依靠的一定不仅是一份20多岁买的重疾险,还有持续不断的医疗险,30岁买的重疾,50岁买的年金.... 保险配置作为资产配置中重要一环当然也是紧跟步伐,及时调整。 单次赔付OR多次赔付 我更推荐多次赔付。 很多朋友比较年轻,处在叛逆期,你说多次赔付好,他认为第二次重疾的概率太低,是忽视了寿命增长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重疾二次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 国家卫健委预计,到年和年,我国癌症五年生存率将会分别提高到43.3%和46.6%。 我们这代人,可预见很多重大疾病会变成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慢性病,存活率大大提升后会导致重大疾病二次、三次发生的概率相应提升。 万一得过了重大疾病,即使只是像治愈率最高的甲状腺癌,再买新的重疾险也是难上加难。 还是多次赔付让人安心呐! 如果预算暂时不足,先选择单次赔付保重疾风险保障起来,后续有条件了再麻溜做加保。 轻症、中症要不要? 轻症、中症重要吗? 十分重要,轻症和中症是重疾发展的前置病症,包含这些责任能大大提高赔付的概率,且不会占用重疾保额。 特别是近两年由于重疾险市场的竞争激烈,各路神仙们打架经常拿轻症中症的赔付比例比划,今天你30%,我明天就出个35%的,那我出40%....等等这不是拍卖会啊喂 (不过保妈已经发话了,“重疾新规之后,都给我降到30%以下”) 轻症中症责任是保障疾病还没有伤筋动骨的时候,我们就能提前获得额外赔付,同时享受保费豁免。 #避坑tips# 拓展轻症中症责任有没有包含最高发的那几种,这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