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最好偏方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197040.html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核糖核酸(RNA)型的副粘病毒所引起的,以腮腺肿痛为主症的急性传染病。其特征是腮腺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发热。儿童多发,成人较少,但病情较重,可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和脑膜脑炎。患本病后可获终身免疫,全年皆可发病,冬春两季多见。腮腺炎病毒很少变异,对物理化学因素的作用很敏感,极易被稍高的温度或药物杀死。因此,只有在人群密集处或儿童机构如小学、幼儿园易暴发流行。

中医称本病为“痄腮”、“蛤蟆瘟”、“含腮疮”、“鳗鲡瘟”等,认为是时行温病之一。气候失常能导致疾病流行。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风温邪毒所致,邪毒通过飞沫从口鼻而入,阻滯于少阳经络郁结不散,足少阳之经绕身而行,故表现为两耳下腮部漫肿坚硬作痛。其病变在两耳下腮腺腺体及其周围组织显著充血,肿胀及水肿,引起非化脓性炎症的病理变化。少阳与厥阴相表里,足厥阴之脉绕阴器,若邪毒传至足厥阴肝经,则较大的患儿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若温毒炽盛,迫窜厥阴,内陷心包,则并发脑膜脑炎,可见高热、嗜睡、项强,甚至出现昏迷或惊厥。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通过病人的唾液、鼻咽分泌物与污染的食物食具侵入人的口鼻粘膜进入机体到达腮腺和其他器官,对腮腺有特别亲和力,因此,首先表现为腮腺发炎。也有人认为病毒侵入口鼻粘膜后,造成两次病毒血症,所以临床上可以见到在腮腺未肿大之前有脑膜脑炎或睾丸炎的发生。主要病变为腮腺体及其组织充血、水肿,腺管周围及间质中结缩组织增生、大量炎症细胞渗出。腺管水肿,并有上皮细胞坏死脱落,使唾液不易排出。

临床表现

潜伏期2~4周,多数无前驱症状;少数可有疲倦、食少纳差、呕吐、低热等前驱症状。起病多急,腮脚出现最早,头疼咽疼,食欲不振。发热一般在87~39℃之间,偶可达40℃以上和有脑膜刺激征,成人症状较儿童为重。腮腺肿大初起多为一侧,1~3天可达到高峰,可波及对侧,肿大的腮腺边缘不清,有弹性感,轻度触痛,表面皮肤发亮,发热但不红,不化脓,周围蜂窝组织可呈水肿,腮腺因被上举而使患者呈特殊面貌,腮腺管肿胀影响了唾液排出,食酸甜食物或张口时疼痛加重。腮肿持续4~5日后逐渐消退,全程1~2周。颌下腺也可肿大,如肿大过甚可压迫下面的淋巴管而致胸前水肿,舌下腺受累肿大时可舌肿,颈肿致吞咽困难因而病程相应延长。

不典型的病例仅见颌下腺肿,舌下腺肿或单纯睾丸炎、脑膜脑炎而无腮腺肿大。

腮腺肿大3~4天,突然上肢剧痛和触压痛,伴呕吐、发热、腹胀、腹泻或便秘,常有胰腺炎可能发生。在肿大腮腺开始消退时,又突然寒战高热,睾丸胀坠压疼质硬、阴囊水肿、需考虑睾丸炎发生,约占成人男性患者14~15%。若腮肿伴有头痛,嗜睡、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其中细胞数轻度增加,则为脑膜脑炎。

辨证施治

主证:畏寒发热,头痛、耳下腮部酸痛,张口及咀嚼不便,继之一侧或两侧思部肿胀疼痛,边绦不清,精神为常,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1、风温痄腮证(轻型)治则: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处方:风池、液门、合谷、外关、翳风、频车(以上穴位皆用泻法)。

穴方简释:风池为足少阳、阳维之会,能祛风热、解时毒;翳风为手足少阳之会,能宣通少阳之经气;频车为足阳明之穴,可疏导阳明,宣行气血;配液门手少阳之荥穴,使起疏泄少阳三焦气火作用,即是“荥俞治外经”的取穴原则;外关疏三焦壅热,通经络之气滞;取手阳明之原穴合谷,宣行阳明之气,疏泄阳明之邪热。病邪得泻,少阳、阳阴之壅滞得之宣泄,故能收到较好疗效。

操作方法:均用泻法。

2、温毒瘁腮证

主证:恶寒高热,头痛,烦躁口渴,食欲不振,或伴呕吐,腮部漫肿,灼热疼痛,坚硬拒按,咽喉红肿,吞咽咀嚼不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腻而黄,脉象滑数。

治则: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处方:上方加曲池、丰隆(以上穴位皆用泻法)。

穴方简释:在上方疏风清热,疏通经络的基础上,加曲池宣通阳明之气,疏泄阳明之邪热壅塞;加丰隆以清降痰火之壅郁,使热毒得泄,肿痛可消。

操作方法:均用泻法,强刺激。

3、痄腮引睾证

主证:多发生于12岁以上的儿童或成人。腮肿后一周出现突然高热、寒战、睾丸肿大疼痛,也可影响阴囊发生水肿。大部分病人可在1天左右消肿。严重病例可使睾丸萎缩,但多数不致影响生育。

治则:清泻肝热,消肿止痛。

处方:治风温痄腮方加太冲、三阴交、血海(以上穴位皆用泻法)。

穴方简释:在上方疏风清热,疏通经络的基础上,加太冲为足厥阴之原穴,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交会穴,亦足厥阴经脉所过,此两方有疏导足厥阴经气作用。泻血海有行血通瘀作用。共奏清泻肝热,消毒止痛之效。

操作方法:均用泻法。

4、痄腮惊厥证

主证:多见于儿童。一般并发于腮腺肿胀后1周内,出现高热、头痛、呕吐、嗜睡、脑膜刺激征、惊厥等。经治疗多于起病后十余天内痊愈,很少有后遗。

治则:清热开窍,平肝熄风,除痰定痉。

处方:十宣、合谷、太冲、阳陵泉、水沟、大椎(以上穴位皆用泻法)。

穴方简释:取水沟通调督脉,以开窍醒神。大椎为诸阳之会,能解诸阳经之邪热。合谷、太冲配合,古称“四关穴”有开窍清热,平肝,熄风,镇惊之功。十宣配水沟不但能开窍,且能泻诸经之邪热。阳陵泉为筋会,可舒解筋脉之挛急。

操作方法:毫针浅刺,疾出不留,用泻法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文献选录

“侠谿,和髎。频车治颔颊肿,少商治腮颔肿。”(《针灸资生经》)

“颐颔肿,阳谷,腕骨,前谷,商阳,丘墟,侠谿,手三里。”(《针灸大成》)

“风池、大杼、曲池、天井、外关、合谷、液门治腮腺炎。”(《中国针灸学》)

经验选要

1、8例重症流行性腮腺炎,针刺翳风、颊车、合谷三穴,均用泻法,每次留针20~30分钟,体温2~3日下降,5~7日降至正常,同时腮腺肿大消退。(年)

2、少商放血为主,同时针刺合谷、翳风,每日1~2次,一般2~5日后腮腺肿胀消退,共治例获得满意效果。(年)

3、用灯芯灸治例流行性腮腺炎,其中一次治愈者例,二次治愈者22例,无效者58例。(《针灸医学验集》)

4、洪广槐用痄腮穴(耳垂下3分处)、颊车、肩井、合谷治疗27例腮腺炎,一侧肿大取一侧,双侧肿大取双侧,每日1~2次,强刺激手法,留针15~30分钟,每3~5分钟捻针一次,均于3日内治愈。(《针灸杂志).1)

评述

本病由流行性腮腺病毒所引起,直至目前现代医药却对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尚无针对性疗效好的药物,只是作些对症处理。千百年来中医却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疗效独特的整套治疗方法。如中医药的辨证施治、针灸分型治疗、皮肤针、耳针、单验方等。近年来耳穴压籽与激光针的运用,无损皮肤,更易为患者所接受。特别是针灸治疗更是见效快,疗效高。如年5月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总结的9例中,全部治愈,一般只针3~4次。若针刺治疗与内服中药加之外用单验方配合治疗。收效则可为迅速。

治疗急性期宜呼吸隔离、卧床休息至肿胀消退后为止。并注意口腔卫生,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供给足量水分。冷敷或热敷肿胀部,以减轻疼痛。用杜贝儿几氏溶波或1%双氧水漱口,每日5~6次。一般病例,仅需对症处理。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普华永昌经舍书屋摘录自《中国针灸大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校对:单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投稿邮箱:

.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qkymu.com/zzygc/12659.html
------分隔线----------------------------